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六校联考)《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2.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解析:选C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3.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4.(2016·佛山质检)1955年3月,内务部、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农民的迁徙已经不是自由的迁徙而是需要审批,能否迁徙取决于政府。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反映了()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要求B.“大跃进”时期工业化建设的要求C.构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要求解析:选C由于我国模仿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对于人口等各种要素纳入国家的计划体制中来,故C项正确。5.(2016·乐山调研)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购销。这种做法()A.标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D.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选C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对余粮户实行粮食收购,实际是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切断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6.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当时的新中国()A.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B.重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C.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D.民众对改造积极性高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超出原先设定的步伐,故C项正确。7.(2017·合肥质检)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解析: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