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调研(2016.03)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司马谈尝论诸子百家,认为诸子百家学说虽然不同,但“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其所谓“一致”、“同归”,所指为何?A.治国安邦方案B.天人合一思想C.追求国富兵强D.具大一统观念2.“两汉之衰,但有庸主,而无暴君,亦家风使然。——赵翼”,在史籍记载不足以为汉皇室后人树立这一家风的君主应是: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3.董仲舒曰:“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4.两汉期间山东的邹、鲁两地流行一句俗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里的“经”指的是哪一类图书文献?A.医卜历算B.谶纬书籍C.诸子百家D.诗书易礼5.下列两段文字,见于何书?(甲)忽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览毕,长叹一声,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乙)周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陵病逝,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A.甲、乙皆见于《三国演义》B.甲见于《三国演义》,乙见于《三国志》C.甲、乙皆见于《三国志》D.甲见于《三国志》,乙见于《三国演义》6.田余庆先生试图用“常态-变态-回归”中变态来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中魏晋南北朝历史,这主要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A职业军人控制国家B知识分子控制国家C专制君主控制国家D豪族地主控制国家7.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女性历史上的非常时代,谥号“则天皇帝”的武瞾被誉为:A政启贞观治宏开元B政启开元治宏天宝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D政启贞观治洪天宝8.王曰:“有人说:辽以信佛而衰弱,金以崇儒而亡国,有这回事么?”对曰:“辽国的事我不知道,金国的事我亲身参与。金的宰相中虽有一二位儒臣,其他都是武将贵爵出身。而儒臣任相很少参与军国大计。其他以儒术任职的官员为数不多,只不过经手一些行政事务,国家存亡有其应该负责的人,与儒术无关。”王听了很同意。这段君臣对话中的“王”,应是何人?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忽必烈D.努尔哈赤9.“上(乾隆)每晨起必以卯刻,上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宫,计是时,尚须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日日如此,然此犹寻常无事时耳。”如果以此来对应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明:A.皇帝的勤勉B.官员的劳苦C.皇权的强化D.官员的阿谀10.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C.将领骄堕,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虽败犹荣11.“前所未有的事实功绩与古所未有的贪污相夹杂,为中国近代化初期历史留下了污秽,没有道德的功利之不可恃。”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12.甲午战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甲午战后,情势大为不同∶东北与长城内外、黄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别为俄、德、法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此时出现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列强开放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大家利益均沾。请问∶此政策由何国提出?实际推动者最可能为何国?A.美、英B.美、德C.俄、英D.俄、德13.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14.主张“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跨越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的刊物是A.《民报》B.《新青年》C.《国闻报》D.《申报》15.请选择工部局munici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