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押题练热点押题练(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中国法制文明起源的途径,既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也与古埃及、古巴比伦有别,体现了中华法制文明特殊的规律性。完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是深刻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和时代精神。高考历史试题充分发挥了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从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鼓励学生未来更好地学习、运用法律,服务国家与社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解析:选A据材料“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可知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故A项正确;“贱贵、来去、少老和轻重”与三纲五常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行路让行问题,并不能说明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故D项错误。2.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解析:选D材料仅说明在部分问题上皇帝和大臣之间意见不一致,存在一些争论,最后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并不能反映皇权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吏治废弛,故C项错误;“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体现了注重法律,“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体现了注重礼教,故D项正确。3.《大明律》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A.避免吏治腐败B.削弱宰相权力C.完善明朝法制D.抬高皇帝权威解析:选A题干中律条严禁官吏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的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抬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解析:选A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律法来规范,故A项正确;法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C项错误;在诸多的律法中,有擅权的,也有结党营私的,故D项错误。5.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参议院有权对犯有罪行的包括总统在内所有文官提出弹劾B.英国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C.法国参议院由普选产生,选民资格有一定限制D.德国帝国议会权力高于联邦议会解析:选B美国众议院拥有弹劾行政官员的权力,法国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但有一定限制,德国联邦议会权力高于帝国议会,故A、C、D三项错误;英国下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项正确。6.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