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知识模拟卷6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C.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2、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以江、淮、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运用的方法是()A.尊重客观规律B.引进良种C.提高地力D.精耕细作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4、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材料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单一B.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C.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D.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5、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6、《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7、《国语晋语》说,西周实行“工食于官”的制度。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B.手工业被官府垄断和控制C.家庭手工业成为主要形式D.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8、“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9、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A.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B.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1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12、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徽商,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材料一徽州保界山谷,土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摘编自《徽州府志》徽州的行商、坐贾都善于利用宗族势力进行商业垄断,或者是控制某一城镇的全部贸易,或者是把持某一行业的全部业务。……黟县商人朱承训,对“乡人觅业而来,与失业而贫者”“因材推荐”,从而使族人乡党在吴城越聚越多,势力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