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饶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60分)1、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干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A.周王失去“共主”地位B.国君之位争夺激烈C.宗法礼制仍然受到重视D.周王干涉他国内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礼制仍受到重视,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失去“共主”地位,排除A;材料也没有反映国君之位争夺激烈,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周王干涉他国内政,排除D。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的“制”指的是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势力坐大的局面,天子的权威受到严重削弱;“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制”指的是郡县制,秦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A正确。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排除B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中的“制”不符,排除C;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排除B;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神,但这里的神只是作为一个等级存在,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即宗法制方面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4、下图是一副古代某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图示存在的信息有“济南郡”等郡县制、“胶东国”等封国制,可知是汉朝郡国并行制,C正确;西周只有分封制,没有郡县制,排除A;秦朝只有郡县制,没有分封制,排除B;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道,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5、“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此段材料意在说明唐朝时()A.分权制衡局面已经形成B.三省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C.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可知是在强调宰相的权力小,皇帝的权力得到强化,D正确;选项A偏离材料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方面的信息,排除B;材料涉及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问题而不涉及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的问题,排除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