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1.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C.“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室大户往往在水运方便的“草市”相聚而居()2.唐代许多官员开设邸店,后政府规定:“五品以下,不得入市”,这说明了A.唐朝政府鄙视商业B.政府严格奴隶制商业发展C.唐朝商业不发达,不需要太多邸店D.唐朝陆路商运发达,邸店生意十分兴隆,许多官吏参与争利()3.《吕氏春秋•上农》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这段话表明了①我国古代农工商都属于政府管理②农工商三个行业都已分离为独立行业③商人地位在农、工之后,甚为低贱④政府对农工商三个行业是一视同仁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商代已出现牛耕B.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C.春秋末期,可能出现马耕D.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6.21.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7.2011年7月故宫宋代哥窑瓷器被损坏,一时间舆论哗然,“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B.当时官营手工业水平最高C.宋代制瓷业达到顶峰D.瓷器开始大量向国外输出()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材料信息比较全面的解读是A.描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B.描述了小农经济的场景C.反映了均田制对农民的束缚D.批判唐朝工商业的落后()9.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抑商政策改变D.区域经济发展()10.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11.《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C.科举制度的衰落D.官员地位不断降低()12、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13、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B.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14.《五杂俎》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新安:指安徽歙县地区),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下列信息不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是A.徽商与晋商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商人群体B.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首推鱼、盐业C.晋商主要从事盐、丝绸、粮食的贩卖D.徽商与晋商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城镇经济空前繁荣的结果()15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