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文科)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上述材料直接体现的历史信息有①商业活动打破空间限制②商业市场内有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③北宋都城的商业繁荣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由材料《东京梦华录》“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反映宋代商业活动打破空间限制,商业市场内有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这些反映了宋代都城的商业繁荣,故选①②③组合,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只是宋代的个案,故排除④,故排除BCD,选A。2.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靖时期,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反映了明代A.政府吏治日益腐败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轻商观念发生改变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从禁止大臣经商到地方官下海再到内阁首辅做生意,这种变化反映了明代社会上层人士对商业看法的改变,即从传统的将商业视为末业到重视商业带来的好处,不再鄙弃商业,这表现的是轻商观念的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重点表现的并非资本主义萌芽,而是明朝上层对商业的态度的改变,此项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官员经商不等于吏治腐败,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明朝社会的人身依附状况如何,故B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该论断表达的主旨是A.新的大陆对人们充满诱惑B.世界逐渐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C.世界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彼此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各民族、各地区加强了联系和交流,可见上述论断表达的主旨是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故选D。材料“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反映了新大陆对人们并非尽是充满诱惑,故A错误;BC两项所述明显错误,故排除。4.18世纪以前,英语中“mill”一词特指水磨坊、工厂和机器。后来“factory”(指工厂、制造厂)被广泛接受,在18世纪最后几年,mill和factory几乎被人们无区别地使用。这一变化主要源于A.英语语法的变更B.机器的大量使用C.能源领域的革命D.生产规模的扩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革。Mill所指的“工厂”和“机器”依靠的是人力或自然力,属于工场手工业,而factory则是指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厂,且语言的丰富、发展与变化与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有关,故选B项。语法的变更与单词的产生不是一回事,故A项错;煤炭的大量使用,是机器大量使用的结果,故C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机器大量使用的结果,排除D项。5.工业革命后,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说明铁路发展A.促进了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B.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C.彻底结束了英国的贵族制度D.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题目中未涉及铁路的发展对种族融合和工业革命进程的促进作用,故无法得出A、B两项的结论;C项中“彻底结束了”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体现了铁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关系的冲击,故选B。6.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B.推动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