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北京海淀联考)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解析:1953年开始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制定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7年底超额完成的,时间不符,C项错误;“双百”方针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就已经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加没有得到贯彻,D项错误。答案:A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解析:据材料“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核武器的试验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而影响到了世界政治格局,故选C项。答案:C3.(2017·西安联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左”倾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了纠正,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电影史的转型,没有涉及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艺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D项正确。答案:D4.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该主张()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解析:1957年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较低,材料中马寅初的有节制地生育人口理论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故选B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属于学术问题,A项错误;马寅初主张人口应该合理增长,C项表述不当,故排除;该主张并未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故排除D项。答案:B5.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实施“211工程”计划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D.提出“双百”方针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钱学森的论述针对的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针对基础教育的,A项错误;实施“211工程”是针对高等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的,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招收“工农兵学员”,与此题时间不符,C项错误;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此题背景不符,D项错误。答案:B6.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解析: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