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第14课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二.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2.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中共的诞生、国共合作和战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第2课辛亥革命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对清政府完全失去信心,清廷统治摇摇欲坠,为此,清廷被迫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而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进而刺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就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而知识分子是其中首先觉悟的成分。因为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培育了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成为革命的武器。这一时间内,不少作品被翻译出版,如: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另外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而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这说明革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2.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而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即:要想让思想变成行动,必须有一定的革命团体。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于1894年由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从宗旨中可以看出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决心。(注意:而这一年正好是甲午战争爆发之年,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改良的思想正在兴起,人民对清政府还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所以革命思想在中国没有市场,故而第一个革命团体只能在海外成立)。之后,在20世纪初随着形势的发展才有了更多的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等。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革命政党的成立与革命指导思想——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同盟会成立条件①可能性: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②必要性:各地起义的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2)同盟会成立(1905.8)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4个统一:统一的组织——中国同盟会;统一的政治纲领——16字纲领;统一的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统一的机关刊物——《民报》。有了这4个统一就构成了政党。就此,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了。同盟会的性质。这里最关键的是这个政党的性质,首先是“政党”,作为政党必须具备以上这4点;而且它是将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集中在一起,因此同盟会具有“全国”的性质;再加上它有四个统一,所以是“统一的”;从16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中,可以看出革命派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是“革命的”。(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对16字纲领的阐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民族革命,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