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强调贵贱有序,稳定统治秩序,这与“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相符,故选D。AB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C和封建专制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A.审议决策之权B.监察百官之职C.上传下达之责D.专司行政之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可知强调的是丞相监察百官的职责,因此选A。BCD都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3.《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所以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代的政治制度·郡县制4.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皇帝多不上朝,势必会削弱皇权,故排除A;皇帝不上朝,但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和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无关,排除B;明朝时期内阁制的实行,有利于行政机构的运行,故选C;D和题意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的政治制度·内阁制5.“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排除A;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排除C,B正确;D项“行政效率提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期间虽有内阁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是权力的来源毕竟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