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专题史全国卷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四世界现代篇第三步专项跟踪训练1.(2015·山东泰安高三质检)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解析:选D。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俄国十月革命——攻打冬宫。两幅图片分别代表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攻打冬宫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主力是湖北新军,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十月革命向其他城市扩展,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故D项正确。2.(2015·江苏无锡模拟)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解析:选C。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可知中美两国之间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最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此时国际关系格局主要是美苏两极对峙,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国家利益不同,未涉及综合国力的差异,故D项错误。3.(2015·河南商丘三模)20世纪50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B.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解析:选D。美国援助强化了对西欧控制,而中国仍保持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B项错误;美国援助西欧并未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社会急需的轻工业,故C项错误;美苏援助分别促进了西欧的复苏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4.(2015·山东莱芜模拟)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正式会晤于2014年7月在巴西举行。这五个国家是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代表,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5%。金砖国家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彼此间存在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C.金砖国家结成了政治同盟D.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解析:选B。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故B项正确;金砖国家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合作,没有结成政治同盟,也没有彻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故C、D两项错误。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也是对外贸易增长的过程,我国在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观察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③我国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经济战略④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1989年前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①错误;“贸易立国、出口第一”是日本的发展口号,③错误。故本题选B。6.(2015·湖南岳阳二模)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出现,“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的使用。上述词语出现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C.全球化日益加深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解析:选C。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多重发展趋势,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等,说明全球化下国人对世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