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一)一周强化一、一周内容概述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拨乱反正的成果;《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二、重点知识归纳(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1、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2、内容(1)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就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3)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从而恢复了党的正确组织路线。3、历史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2)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的;(4)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原因1、含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原因原来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科技的进步。3、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概念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受该政治法律制度的保证。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的决策体系、经济调节体系、经济利益格局、经济管理方式。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将完善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制度。(三)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具体的开放过程分四个步骤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第一,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于1979年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并于1980年正式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第二,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第三,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全省成为经济特区。第四,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这样,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三、难点知识剖析(一)“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1、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文化大革命”后“左”倾错误的继续。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在1977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里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把领袖神化,维护个人崇拜,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是造成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经济建设两年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给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拨乱反正带来了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