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子女可拒绝赡养其父母;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请回答:(1)材料一是梭伦改革的内容,请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3)梭伦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答案】(1)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励工商业发展;提倡学习手工技艺。(2)特征:节制、折中、公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3)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材料二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答案】(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2)进步之处: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