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解析:选C。注意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如“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等,由此不难看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故选C项。2.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1953年,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材料中列举的事件共同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项。3.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A.被美苏两大国左右B.两大阵营界限分明C.带有强权政治色彩D.中国主导会议进程解析:选B。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日内瓦会议,除了有美苏两国的会议意见,还有中国、越南以及英国和法国的意见,而非全然被美苏两大国所主导,故A项错误;与会国的态度,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观点是截然相对的,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对与会国意见的客观陈述,而没有对美苏强权政治色彩的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在两极对峙期间,主导国际格局的力量是美苏两超级大国,而非中国,故D项错误。4.(2020·浙江省“五校联考”高三第一次考试)下图拍摄于1954年6月25日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反映了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会面的场景。在这次外交活动中()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新中国提出了不结盟政策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了修改解析:选D。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1954年6月25日”不符,故A项错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与材料中“1954年6月25日”不符,故B项错误;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材料中“1954年6月25日”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与材料中“1954年6月25日”相符,故D项正确。5.“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主张能够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写入《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并被亚非国家广泛接受,主要得益于中国提出()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B.“另起炉灶”的方针C.“一边倒”的方针D.“求同存异”的方针解析:选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一边倒”的方针都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D项符合题意。6.(2020·台州高三模拟)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解析:选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这些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