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36年6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政府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席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为期十周的访问。归国之后,他在《访苏归来》一书中写道:“无所不在的对领袖人物的崇拜,将在斯大林和人民中间划下一条可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最优秀分子,从不欣赏一部作品中崭新的、潜在的、令人困惑的因素,他们只欢迎已经熟悉的东西,即平庸的东西。当初有资产阶级的平庸,同样,现在有革命的平庸”。《访苏归来》书影想一想:安德烈·纪德的言论反映了哪些现象?它们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现象:个人崇拜成为社会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日趋单一。(2)主要原因: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实现舆论的高度一致;行政干预学术文化。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到__________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__________的落后农业国。2.目的加强__________以维护民族独立,给__________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提出__________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__________的方针。4.特点优先发展______,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______。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5.过程(1)__________~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__________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2)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__________的第一个五年计划,__________实际上被停止。6.工业化成就(1)1932年,提前完成__________;1937年,提前完成__________。(2)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国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成为__________。7.存在问题形成了__________过重、__________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__________。关于苏联工业化的评价,可结合其时代背景、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进行分析;同时,应明确其成就是第一位的,弊端是次要的。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________________不能适应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__________。2.目的(1)改变__________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__________。(2)对农业进行__________,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__________。(3)保证国家__________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__________。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原因时,应注意结合历史背景明确其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同时,可以联系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分析两者在目的方面的异同之处。3.过程(1)1927~1929年,提出__________的方针,采用__________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2)从__________年下半年起,实行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整村、整乡、整区加入__________。(3)1930年3月,斯大林对__________中的过火行为进行整顿;到1930年秋天,__________又迅速发展起来。(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__________”;1937年,参加__________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3%。4.评价为解决__________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__________本身的发展。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违背了变革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其消极作用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______________》,宣布__________已经基本建成。2.主要表现(1)经济方面:国家占有绝大部分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直接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__________。(2)政治方面:__________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__________。(3)思想文化方面:采用__________控制思想文化,形成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潮泛滥。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但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弊端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