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解析:选D。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人们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D项正确。2.(2019·孝义入学摸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A.议会主权至上B.分权制衡的原则C.人民主权至上D.政府权力过于分散解析:选B。国家的统治权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共同行使,这本身即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并没有凸显议会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人民主权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是在防范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个人独裁而非使权力变得日益分散,故D项错误。3.(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政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解析:选D。由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4.(2019·重庆调研)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名称创立时间代表人物宗旨中华民国1912.3伍廷芳“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宪政党统一党1912.3张謇“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共和党1912.5黎元洪“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国民党1912.8孙中山、宋教仁“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民主党1912.8梁启超“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解析:选B。民国初年国家尚未分裂,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民国初年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仅提供民国初年成立的政党情况,未提供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D项错误。5.(2019·林州一中调研)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复辟帝制不得民心,故C项正确;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主共和政体并未真正确立,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诸多措施,如颁布《临时约法》,但并未成功限制袁世凯个人独裁,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年均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工农并非革命的主体,故D项错误。6.(2019·东北育才学校联考)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此人认为纪年改革()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解析:选C。材料中“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