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十三)明清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2.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贷,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解析:选C根据“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3.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解析:选D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进行考证之前首先要搜集整理(占有)相关史料,在考证相关史料真伪之后,再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史料的异同,依据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因此D项是第一步,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首先需要”的要求,排除A、B、C三项。4.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自序中写道:“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天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这体现了顾炎武()A.经世致用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民主启蒙思想解析:选A根据材料“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天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可以得出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5.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由材料可知,王夫之()A.认为人欲也是天理B.主张“致良知”C.彻底批判儒家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解析:选A材料“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可见王夫之认为天理人欲不可分,故选A项;主张“致良知”的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排除B项;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做学问要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排除D项。6.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谈学风B.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A、B、C三项均与主旨不符,排除。7.《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A.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B.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D.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解析:选B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