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了几斤盐温馨的风一.本周教学内容:《多吃了几斤盐》《温馨的风》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一)《多吃了几斤盐》1.学习“从自我写起、从感受最深的事写起”的写法2.学习朴实、幽默的语言3.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二)《温馨的风》1.学习通过写小事表达深刻主题的写法2.进一步理解叙事与抒情的关系3.培养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三.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多吃了几斤盐》1.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生于北京通县儒林村。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40年文学生涯,致力“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创作,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截至1991年,下同):《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柳敬亭说书》《这个年月》《十步香草》《野婚》《水边的哀乐故事》。5部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五家》。两部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蛾眉》。6部散文短论集:《乡土与创作》《我与乡土文学》《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作道路》《我的创作生涯》《论文讲书》《乡土文学四十年》以及选集3部。《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多篇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1985年载入英国《世界名人录》。1987年载入英国剑桥《当代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1988年载入《中国共产党名人录》。2.阅读课文,重点掌握以下字词。蛰居苟全性命慷慨陈词一言以蔽之乐不思蜀3.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文是作者1989年9月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一篇散文。在文章中,作者满怀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以一个与新中国共命运的老知识分子的口吻,以拉家常的形式,表示了对政治动荡的厌恶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其间交织着对儿女的切切真情,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望。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以自身的经历控诉腐败和动乱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渴望政局稳定、生活安定的真情实感。多年频繁的社会动乱,使作者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坎坷遭遇。作者才华横溢,13岁发表处女作,20岁以令人钦羡的创作成就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遗憾的是,21岁那年他蒙受不白之冤,“蛰居田园”,被迫辍笔20余年,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无疑是个人生悲剧。“如果不是熬到1979年出头之日,也就没有我这10年的30本书了。”两相对照,对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读者动乱给他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渴望安定团结的思想感情。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对儿女的教育,借以教育缺乏经验的年轻人站稳政治立场。作者深知青年人缺乏政治经验这一弱点,因此教训起来“毫不嘴怯”。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故作高深的豪言壮语,也不用时髦的词句,所用的多是生活化的口语。“你们懂什么”,“他们没有吃过我那么多盐”,这些乡间土话在作者笔下别有深刻含义,一针见血指出了青年人不善于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弱点,指出了青年人政治上容易“出轨”的原因。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对下一辈人的由衷信赖,坚信爱国家风一定会代代相传。作者在文章结尾满怀深情地写道:“几年后,在府右街那绿阴如伞的人行道上,将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牵引着手拄拐杖的外祖父,欢声笑语中悠然漫步。”作者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天伦之乐图。这并非作者为求安慰而虚幻的情景,应该说是在良好家教、爱国情愫渐染下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一个缩影。文章从头至尾不离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的爱,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深情。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朴实、幽默为文章(尤其是散文)命题,一般都追求文雅,而本文的题目却是“村夫野老”的俗语——“多吃了几斤盐”。这个标题,表面看似乎显得俗气,认真琢磨一下,就能洞见其中深意。“多吃了几斤盐”这句俗语,是生活阅历丰富的形象说法,如果换成“多活了几年”则显得过于直露而不含蓄;如换成“多了一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