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12届高考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2.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3.A(“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4.(3分)A(慷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5.(3分)C(①表现种皓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皓老成持重、为人谨慎。⑥写边境部族安然无事)6.(3分)B(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7.(10分)①(5分)种皓以看重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译出大意,语句通顺2分,“耻”、“交通”、定语后置各1分。②(5分)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是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我们)凭什么知道(你)不是奸邪之人呢?译出大意,语句通顺2分,“手剑”、“太子国之储副”(判断句)、“何以”各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1)主客宴足之后,在璀璨的灯火指引下走下楼台,笙歌的余音散落在庭院。(3分)颔联通过这两个镜头,生动地表现了主客兴尽而散的情景(2分)。9.(6分)急切的“蝉鸣”催促“残暑”而去,结队的“群雁”引来“新秋”季节。(3分)颈联意象生动,诗人抓住时令和物候的特征,把夏去秋来的变化写得富有诗意,(2分)透露出诗人的惬意与闲适(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濯清莲而不妖;(2)挟飞仙以遨游;(3)猿猱欲度愁攀援;(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艰难苦恨繁霜鬓;(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即不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2)(6分)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6分)情节: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识真情。妙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情节、妙处各3分,意思对即可)(4)(8分)观点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①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谨严。②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带走烟斗。③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观点二: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①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谨严。②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③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物化,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表现了作者的对美好感情的歌颂。(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1)(5分)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2)(6分)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与林纾论战,将林的刻毒攻击和蔡的平情论理进行对比;与胡适争论,将胡的“放言贬损”与蔡的“未尝作气”对比;在宴会上,将钱玄同的率直质疑与蔡的“舒言缓语”对比。(4分,意思对即可)(3)(6分)①坚守个人价值观,对高官厚禄毫不在意。②本性更愿研究学术,不愿为官行政。③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8分)观点一:蔡元培是“好好先生”。①思想上兼容并包,聘任新文化运动干将,又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②处世恬淡,待人平易,胸襟豁达。观点二:蔡元培“守正不阿”。遇大事,刚强有主见,①抵制外界压力,敢于担当,②发表文章,痛斥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