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17届中考科学适应性试题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10页,答题卡共4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姓名、考号。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Cl-35.5Fe-56第Ⅰ卷(选择题,共63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1个小题,共6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错误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洗涤剂能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H+和OH-能结合生成H2OC水银温度计能指示温度汞原子之间的距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液态CO2可用于图书档案灭火降低图书档案的着火点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测定某溶液的pHB.过滤C.稀释浓硫酸D.检验CO32-的存在3.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CO2+H2O==H2CO3B.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2Fe+3CuSO4=Fe2(SO4)3+3CuC.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Cu+2AgCl==CuCl2+2AgD.氢氧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质:KOH+CO2==K2CO3+H2O4.已知M、N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M+2N=P+2Q,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若M、N、P、Q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则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B.M、N、P、Q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C.若M、N、P、Q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若16gM和64gN能恰好完全反应,则M、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5.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选项目的操作现象结论A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B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分别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C比较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铜析出铝比铜活泼D证明久置空气中的烧碱溶液是否变质取样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烧碱溶液变质6.钠(Na)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能与O2、H2O等物质反应,加热时能与CO2反应生成C、CO、Na2O和Na2CO3四种物质,其中Na2O是白色固体,遇水可生成Na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钠由原子构成,钠应密封保存B.钠着火后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C.钠与CO2的反应需在通风厨中进行D.钠与C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加水溶解后,滴加少量盐酸一定会产生气泡7.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要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B.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25g甲C.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制成饱和溶液,所得饱和溶液质量最大的是甲D.t1℃时,取甲的饱和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8.菠菜中含有一种有机物——草酸。将草酸隔绝空气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水和碳的氧化物。为了探究上述反应生成的碳的氧化物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丙丁A.乙装置对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去掉乙装置以简化实验方案B.丙装置玻璃管中若发生化学反应,则一定为置换反应C.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丁试管内无明显现象,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二氧化碳D.若甲试管和丁试管内溶液都变浑浊,丙处玻璃管内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一氧化碳9.下列图像正确反映实验变化关系的是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氧化铁碳的氧化物气球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图1图2图3图4A.图1:用等体积5%过氧化氢溶液制O2,其中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B.图2: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图3:向氢氧化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水D.图4:将等质量的不同金属分别放到足量的相同稀盐酸中10.以下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