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唐朝(B)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主题:表现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练习一:①、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②、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③、你认为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④、这首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一例。⑤、思考:“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诗人在叹息什么?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反映了这个事件?⑦、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有人说,本文只是在写自己的境遇,你对此有何看法?⑧、本诗的主旨是什么?练习二:1、美词评点:“洒”(形象的描绘出风卷茅草、飞过溪流,然后向对岸的郊原纷分下坠的情形。庇照应上文的“漏寒”,也照应上文的“冷”)2、美句赏析:(1)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这是诗人忘我为人的精神的体现。)(2)美句:“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所蕴含的一个成语是(邻人相暴,对门相盗。)3、写法品评。(本文所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练习三: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答案提示】1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安史之乱杜甫的《石壕吏》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练习四:1、反复诵读全诗,你认为让诗人发出“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呐喊的原因是什么?2、本诗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依你之见,他的卓著之处表现在那些地方呢?(不少于两点)(参考答案):1、战乱频繁造成的“四海困穷”的现实。2、(1)自己是寒士,却推己及人、舍己为人;(2)国破家亡的时局中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3)以小见大,以生活细节来表现。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暮春之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主题: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被贬的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析:第一句通过写飘飞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怨的子规,极力烘托悲凉气氛。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思考:诗人为什么偏要托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练习一: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牵挂)之情。练习二: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手法,抒发了。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