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2014-2015-1期中参考答案高三语文一、(15分)1.D(A.祛-qū,跹-xiān,溯-sù;B.绌-chù;C.质-zhì)2.C(A.班-斑,野游-冶游;B.黄梁-黄粱;D.祥-详,慢舞-曼舞)3.C4.C(A.句式杂糅,去掉“为……的主要原料”或“都离不开它”;B.“塑造……力量”搭配不当,可改为“彰显…人格魅力”;D.成分赘余,去掉“不可缺少”或将“必需品”改为“用品”。)5.D(A.“应允”后应为冒号;B.删掉“等和逗号”;C.问号改为句号。)二、(9分)6.C(潘天寿先生所说的话只能证明“实用在远古”,不能证明“理论却构建在汉”)7.B(由第2自然段的相关内容可知,该项表述正确。A.原文中是说“长篇专著却付阙如”,而非“长篇专著时见于杂志”。C.原文是说“今之画家在习画的过程中,并不……”,选项所丢掉的“今之”两字,扩大了概念范围。D.原文中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而不是“不只是……而且是……”的递进关系)8.C(“如果中国人有西方人那种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就不会出现千年一色的怪事”于文无据)三、(12分)9.B(审:明白,清楚,了解)10.A(A.代词,自己;B.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原因,因为;C.代词,书、事物/动词,往、到……去;D.连词,表修饰/表转折。)11.D(①②是盲者的表现)12.C(“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四、(21分)13.(8分)(1)(2分)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第、而,译错一个,扣1分。)(2)(3分)竟然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乃、吊,译错一个。扣1分,宾语前置未译出扣1分。)(3)(3分)象这样久了就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病,意动;于目之不见也,介宾短语后置,句意,各1分。)14.(8分)(1)(4分)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2分)将客愁必成源源不断的流水,突出客愁绵长。(2分)(2)(4分)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2分)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1分)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1分)15.(5分)(任选五小题,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风萧萧兮易水寒(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海不厌深周公吐哺(4)齐彭殇为妄作(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6)同是天涯沦落人五、(21分)16.(6分)(每小点,2分,意对即可。)①信守承诺(坚守诚信)。在丈夫去世、自己下岗、家境困窘的情况下,收到纸条的她依然呈带起帮助陌生女孩完成学业的重任,替丈夫兑现生前的诺言。②坚强。为了供自己的儿子和陌生的女孩读书,她卖掉了房子,多年住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里,靠拾破烂维持生计。③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不图回报。“她”连续四年以丈夫的名义给女孩汇款,但从未留下具体地址。17.(4分)(每小点,1分,意对即可。)①发现纸条。在试穿捐赠的衣服时,意外地发现“纸条”。②试图动用纸条。女孩上四年级时,爸爸摔断了腿,第一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上中学时,家中祸不单行,再次想动用“纸条”,均被父亲阻拦。③寄出纸条。女孩考上大学,父亲含笑离世,万般无奈,她寄出了那张“纸条”。④寻找纸条主人,得知真相。女孩大学毕业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去那个陌生的小城,寻找恩人,得知主人的身份。18.(3分)(每小点,1分,对3点,且意对即可。)结尾的艺术效果:①照应前文,逆转的结尾让读者觉得在情理之中。前文“很普通的白纸”,让人觉得主人之人的身份普通。②使情节再生波澜,感人至深。③丰富了人物形象,大娘虽住在破旧的帐篷里,靠拾破烂维持生活,却始终坚守承诺。④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四年资助是超越生命的举动,因而深化了主旨;做了好事却不留地址,不图回报,更显人格高尚。19.(4分)(每小点,2分,对2点,且意对即可。)①表面上看“白纸黑字”就是一张写着字的纸条,这是小说的线索。②从深层上看,普通的“白纸”上朴实的“黑字”代表着人间大爱,“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