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2018年2017年2016年课标全国Ⅰ卷12(1)—(4),陈忠实,25分课标全国Ⅱ卷12(1)—(4),吴文俊,25分课标全国Ⅲ卷12(1)—(4),顾炎武,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何兆武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在思想和文化上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的序幕,其历史意义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学术研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史料就谈不上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作品,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见傅先生的学术路线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深刻影响。③傅先生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是受到心理这一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般的历史学家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谋反。反叛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反叛者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触及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层。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傅斯年和黄炎培也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而傅先生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一二·一”惨案,由此揭开了抗战胜利后学生运动的序幕。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误区警示1.不能系统掌握文本的主要表达技巧。文本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有些考生在复习时没有系统掌握表达技巧,只知道一鳞半爪,于是在做题时就把自己能想到的表达技巧写下来组织成答案,也不管正确与否。如上题,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就将说明和议论混为一谈,或把倒叙与顺叙弄混,导致作答错误。2.不能和原文很好对照。有些考生虽然能够明确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但并不了解各个表达技巧的典型特征,在做题时不能很好地和原文进行对照,导致所写的答案与文本写作特点不相符。3.答题时不能运用术语。有些考生不能准确运用术语,答题不规范,以致丢分。如上题,有些考生只按自己的方式作答,不能很好地运用术语,从而使答案显得不够简洁,不能直击要点。技法点拨1.掌握文本的主要表达技巧。①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记叙是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进行叙说和交代。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性质、特征、成因、功用等解说清楚。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神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描绘出来。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的特征。②表现手法包括衬托、虚实、抑扬等。衬托可以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虚实结合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或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