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巴中市四县中高2014级第四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命题人:王斌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潇洒风流,但有相当多的情况是,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这一时期,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魏晋名士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其中由于总藏存这种人生的忧恐、惊惧。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阮籍便是这类的典型。从他的诗的意境情绪中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与当时残酷政治斗争和政治迫害密切联系的人生慨叹和人生哀伤: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的诗所以那么隐而不显,实际包含了欲写又不能写的巨大矛盾和苦痛。别看传说中他作为竹林名士是那么放浪潇洒,其内心的冲突痛苦是异常深沉的,‚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便是一再出现在他笔下的诗句。把受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伤曲折而强烈地抒发出来,大概从来没有像阮籍写得这样深沉美丽。正是这一点,使所谓魏晋风度和人的主题具有了真正深刻的内容,也只有从这一角度去了解,才能更多地发现魏晋风度的积极意义和美学力量之所在。陶潜可算作它的另一人格化的理想代表。陶潜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为什么这样?在他的诗文中,响着与阮籍等人颇为相似的音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古时功名土,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政治内容的。由于身份、地位、境况、遭遇的不同,陶潜的这种感叹不可能有阮籍那么尖锐沉重,但它仍是使陶潜逃避‚诚足贵‛的‚荣华‛,宁肯回到田园去的根本原因。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著、关心,‚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这种怀疑派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正是阮籍所具有的。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颜、谢,而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优秀代表。(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