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语文质量监测试题(四)(扫描版)长春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参考答案】A。(3分)【解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可知,“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与原文意思不符。【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2.【参考答案】B。(3分)【解析】结合文本内容“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可知,“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并非等同于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更不能和“孔颜之乐”划等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3.【参考答案】C。(3分)【解析】结合文本内容“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可知,“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逐渐衰退,开始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不合文意。【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参考答案】C(3分)【解析】A三岁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跟沙田屿没有必然联系;B警车出现时两条线索就交织在一起了;D作者是作为局外人冷眼旁观的。【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5.【参考答案】(5分)①渲染气氛,增强小说的感染力。②情节上,暗示情节发展,第一处暗示饭店生意不好,第二处暗示结局。③前后环境形成对比,暗示主人公命运的转变。(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满三点给5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的鉴赏能力6.【参考答案】(6分)①小说叙写王老四的饭店只接待司机,司机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都红着眼,王老四的店里有一台新电脑等情节,已经为结尾埋下伏笔。②这个结尾也解释了王老四开餐馆的初始原因,也是十多年如一日不放弃的表现,更是开论坛、救助被拐儿童情节的自然发展。③小说结尾暗示了小男孩就是王老四早年丢失的孩子,呼应了文章开头王老四丢失孩子和寻找孩子的情节,使结构完整严谨。④结尾写王老四与男孩相遇的情景,凸显出好人好报、助人自助的主题,传递了正能量。(答出三点,每点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梳理和鉴赏能力(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参考答案】C(3分)【解析】“表现了坚定的抗战决心”错,此时胡适仍然有忍辱避战的心理,一直到淞沪战事爆发,他的思想才有很大的变化。【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8.【参考答案】AC(4分)(A项2分,C项2分。选对一项即给2分,选对两项给4分,两项全错及选择两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胡适是被热血的留学生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C因果关系不成立,是因为胡适的声望和魅力以及诚实与公开的态度得到了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9.【参考答案】(5分)第一阶段:提倡理智爱国。青年留学时期,胡适反对对日作战,主张对日本的侵略妥协退让。第二阶段:思想完全动摇。九·一八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最终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走向苦撑待变。第三阶段:坚定抗战的决心。出使美国期间,胡适积极宣传抗战,鼓动美国参战。(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实用类文本主题的探究能力。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参考答案】C(3分)【解析】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命题立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1.【参考答案】A(3分)【解析】文中的“移”是“挪用”的意思,与官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