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魏泽荣定义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现已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尤以下为最常见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针刺伤的危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患者血液、唾液、胆汁、乳汁、尿、精液内均含有病毒,但所含的乙肝病毒含量是很低的。生活密切接触传染乙肝,主要指的就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可能会不知道什么时候皮肤黏膜有破损,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而感染乙肝。乙肝两对半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大三阳只是有可能比“小三阳”在血液中的病毒含量高一些,病毒复制相对活跃一些而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和核心抗体。(即一、三、六)乙肝阳性就叫“大三阳”,表面抗原阳性、e抗体阳性和核心抗体阳性,就叫“小三阳”。(即一、四、六)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即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处理后而制成。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加强针乙肝疫苗加强针乙肝疫苗加强针就是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就会产生抗体(一种免疫球蛋白),抗体有一定的半衰期,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不足以起保护作用,可通过再次注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这时注射的乙肝疫苗就称之为乙肝疫苗加强针。1982年,有种新的疾病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重度传染病。艾滋病HIV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h,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h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h,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的特点艾滋病病毒的特点::主要攻击机体的T淋巴细胞;病毒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度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度时,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0.3%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r射线不敏感;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接触血量愈大、接触时间愈长,机体获得病原的数量越多,感染机率也就更高。针刺伤的危害风险相关因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