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第二册)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由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所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松鼠》,书本118页。2、什么是科学小品,它是说明文的一种,但它不是一般的说明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说明文,除了讲究用词的准确之外,还特别注重语言的生动,稍后我们一起品味。3、先看图片:你来说说图中松鼠的长相特点?4、“玲珑的小面孔,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你能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看看“衬上”怎么样?(一个“衬”字,既分清了前后对象的主次,又将松鼠的小面孔和翘尾巴连成了一个漂亮的整体;同时呼应“格外”,更加突出了松鼠尾巴之美)二、明确学习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1、明确松鼠特点;2、理清说明顺序;3、品味语言特色;4、感受人文情怀。三、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说明顺序1、(检查预习)提问:松鼠有哪些特点?是不是仅仅这些特点?各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2、第1小节有什么作用?(明确说明对象及特点;总领全文)3、第1小节三大特点顺序可否互换?(决定了课文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也是由外表到内在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4、(水到渠成)明确全文说明顺序?(全文:总分;局部:主次、外内)四、深入研读课文1、漂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自己边读边圈,后看大屏幕一起说;中间穿插串讲用词的生动准确)2、驯良何意?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自己边读边圈,后看大屏幕一起说;中间穿插串讲用词的生动准确)3、提问:这两段文字同样是写松鼠吃东西,为什么不合并在一个小节写?(第2小节:“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第3小节:“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虽然同样是吃东西,但写作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表现其吃相的文明漂亮,后者是为了表现习性的驯良。(我们应学会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材)4、第4、5小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自己边读边圈,后看大屏幕一起说;中间穿插串讲用词的生动准确;第五小节第二层时穿插录像,第三层时穿插选图)五、品味语言特点:1、提问:先思考我的问题,你知道科学小品与说明文的关系吗?2、提问:本文用语的准确毋庸质疑,但生动有没有做到?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说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运用拟人手法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得语言特别生动。如:用“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等词语,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来表现它的“漂亮”;如:用“驯良”、“乖巧”、“机警”、“警觉”等来形容它的性格;如:用“歇凉”、“练跑”、“玩耍”、“躲”等来形容它的活动;如:用“搬”、“放”、“编扎”、“挤”、“踏”等复杂动作来形容它的精明能干;如:用“不敢下水”、“发出不高兴的狠狠声”等来描写它的语言和心理。)六、感受人文情怀1、齐读最后一节后质问:“皮可以制成皮衣”好不好?2、为了提醒人们珍爱动物,我准备编一组邮票,你看有什么问题?3、你看这张该换成哪张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关键是要人与动物真正的和谐相处,不仅如此,还要互帮互助,你看,人们都已经伸出了他们友好的双手,给了他们家。)4、同学们,为了加深印象,我为这组画面写一句公益广告。(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同学们,孔子说,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相信大家能做的更好。)七、课堂小结八、布置课外作业1、抄写课文生字词3遍;2、拓展:以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为说明对象,就某一主要特征写一段两百字左右的生动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