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流程及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指南课件目录•心肺复苏概述•心肺复苏流程•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指南•心肺复苏后监护与治疗•培训与演练要求•总结与展望01心肺复苏概述定义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目的心肺复苏的目的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以及人工呼吸,来维持人体有效的血液循环,来保障血液供应以及氧气供应,满足人体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以及血供应。定义与目的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源性疾病和非心源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严重创伤、电击伤、淹溺、中毒等导致的心脏骤停,以及由于室颤、无脉性室速等导致的心脏骤停的情况。适应症对于胸廓畸形、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等病人,应谨慎实施心肺复苏,因为这些情况下实施心肺复苏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带来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成功率及影响因素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心脏骤停的地点、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以及复苏过程中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等。一般来说,在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成功率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施救者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患者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施救者因素包括施救者的技能水平、反应速度等;环境因素包括现场的安全状况、是否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此外,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并尽早进行电除颤也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影响因素02心肺复苏流程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唤患者,观察是否有反应。判断患者意识判断患者呼吸判断患者脉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听呼吸声,感受患者口鼻有无气流。触摸患者颈动脉,判断有无搏动。030201判断意识与呼吸呼救与准备呼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请求专业救援。准备急救物品如心肺复苏模型、氧气面罩、急救药品等。将患者置于安全环境确保现场安全,将患者移至平坦地面。定位准确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避免过度通气胸外按压操作要点01020304按压部位位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中点。5-6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回复。100-120次/分钟,保持稳定的按压节奏。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胸内压增高。采用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使患者气道保持通畅。开放气道口对口或口对鼻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使胸廓隆起。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配合,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呼吸频率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对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患者,应尽早进行电除颤治疗。电除颤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复苏药物治疗。复苏药物应用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录急救过程及用药情况。监测与记录电除颤与复苏药物应用03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指南包括直接压迫止血、升高肢体止血、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根据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法。止血方法掌握绷带、三角巾等包扎材料的使用方法,注意包扎的松紧度、顺序和方法,以达到止血、保护伤口、减轻疼痛等目的。包扎技巧止血与包扎技术对骨折或疑似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可选择夹板、石膏、支具等固定器材。根据患者伤情和现场环境,选择合适的搬运方式,如徒手搬运、担架搬运等,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固定与搬运方法搬运方法固定技术药物镇痛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非药物镇痛采取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针灸、心理疏导等,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疼痛缓解措施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敷料、消毒伤口,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感染。休克预防与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迹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如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其他并发症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处理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04心肺复苏后监护与治疗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评估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定期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