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08高考说明•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诗歌按内容分类•咏物类诗歌•写景类诗歌•送别类诗歌•思乡怀人类诗歌•咏史,怀古,闺怨,登高类诗歌咏物类诗歌的界定•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蝉虞世南①垂绥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首诗是诗。(2)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注释:①虞世南: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②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蝉“啜饮清露”“居高声远”,可知蝉生性高洁,出众。咏物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诗人认为贤能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的自得之情。(3)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suí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1.分析这首词中梅的形象特点。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2.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咏物诗特点归纳:1、实写物的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讽喻)或咏物寓理,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4、从具体描写看,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手法。1、实写物的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讽喻)或咏物寓理,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4、从具体描写看,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手法。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和比喻或象征意义(寄托)。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和所言之志。3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鉴赏步骤归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的态度,后者表现了的态度。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同一物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方法总结1、读诗,诠释出诗句的字面意义;2、关注有效信息:诗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3、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抓物与志的“契合点”4、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孤雁杜甫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