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茶馆老舍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剧情(背景)介绍剧情(背景)介绍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剧情(背景)介绍剧情(背景)介绍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洋人操纵军阀相互开战,因而富了洋人,苦了百姓……第三幕北京被日军阀霸占了8年,老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上吊了。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第2节:“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妻子的埋怨。第3节:“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民散去”,写打发难民。第4节:“怎样阿?六爷!”—“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军警的敲诈。第5节:“您慢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超级骗子唐铁嘴。第6节:“自言自语”—“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与怀念。第7节:“这小子”—“同宋恩子下”,写“混世魔王”的敲诈。第8节:“刘爷,茶喝够了吧”—“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第9节:“王利发和催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崔九峰的绝望。第10节:“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结束,写“逃兵”的下场。戏剧冲突脉络戏剧冲突脉络概括本幕情节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2、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4、唐铁嘴要租房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6、吴祥子、宋子恩来抓人、敲诈7、康顺子求工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9、王利发与崔久峰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李三王淑芬宋恩子吴祥子康顺子、康大力……王利发“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对“上”对“下”态度却不一致主要人物王利发的形象特点:王利发的形象特点: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