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较之《侏罗纪公园》差了好大一口气本篇文章有严重剧透。但话说回来,剧透又有什么关系?这么多年下来,我们难道不是已经对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的那些套路了如指掌了么?更何况是斯皮尔伯格这位“爱心帝”监制的东东。事实是,《侏罗纪世界》就像一本标准的爆米花大片教科书。你可以从头到尾精准地预言情节的走向、危机的呈现、煽情的桥段、人物的结局。你知道那些被说成是“顶级设计、绝对安全”的设施一定会出问题——果然;你知道那个举止笨拙、满脸“loser”相的看守一定会率先领便当——果然;你知道那个身穿白套装、脚踩高跟鞋、头发一丝不乱的女主一定会在关键时刻完成从“女神”到“女汉子”的反转——果然;你知道企业家一定是愚蠢的,科学家一定是疯狂的,小孩子一定是不会死的——果然。但那有何妨?人们走进电影院看《侏罗纪世界》,本来就不为看情节,而是为了看恐龙、赏奇观、刺激肾上腺素。而像笔者这样有些年纪的人,会在第一时间买票进影厅,还因有一份“怀旧”的情怀。当影片进行到十分多种,兄弟俩坐着观光车驶进侏罗纪主题公园的大门,熟悉的音乐响起,笔者的眼睛,不争气地小湿了一下:当初看《侏罗纪公园》时的震撼与迷恋依稀可循,而中间竟已隔了二十多年的岁月。显然制片方也非常体贴像笔者这样老观众的心态。影片不断给出指向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致敬点”:员工身穿的纪念品T恤衫、时不时就要响起一回的原片主题音乐、直升飞机掠过山间的瀑布、兄弟俩甚至在被恐龙追杀的危机时刻还在修理当年的越野车。更不用说,和1997年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又名“脑残主角花样作死大全”)和2001年的B级怪兽片《侏罗纪公园3》相比,这部《侏罗纪世界》才算得上是原先那部经典科幻大片真正的续集,在故事情节上与之有着紧密的承接与关联。然而看着看着,笔者觉得有些不对了:这哪里是“致敬”,简直就是“重拍”啊!两部电影的剧情可谓如出一辙:人类盲目自信酿恶果,恐龙霸道逃逸显神威,主角智勇双全兼有爱,恐龙自相残杀失胜局。不同种类的恐龙在这两部影片中的出场,在时间次序上几乎一致,起到的作用也高度相仿:长脖子梁龙登场(不管是“真身”还是“全息”),宣布人们进入侏罗纪的世界;草食恐龙倒地,人类爱心闪闪(《侏罗纪公园》中,女主给三角龙治病;《侏罗纪世界》中,男主给梁龙“临终关怀”);迅猛龙负责犀利眼神和飘忽走位,时而猛烈出击让小孩子们命悬一线,时而围成一圈让主人公在中间呆若木鸡;而无论是霸王龙还是“暴虐霸王龙”,都以吃人杀龙的嗜血和眼神不济的短板,贡献影片的高潮段落。也许正因为《侏罗纪世界》实在太像《侏罗纪公园》,笔者在观影的时候,数度回想起当年那部老片子,并且真心觉得,在今天这部电影的映衬下,《侏罗纪公园》愈发显出了其“经典”的品质。当初的我们都被那些栩栩如生的恐龙造像惊呆了,忽略了《侏罗纪公园》在电影技术革新的同时,其实还很有审美上的追求。记得么,梁龙登场时,那个由局部到全景、由近及远的彪悍长镜头?记得么,男主带两个孩子“龙”口脱险后,在大树上看到的——梁龙在苍茫夜色中引颈相望——那一幕交织着惊悚与浪漫、神秘与温情的画面?记得么,那场迅猛龙与两个孩子在厨房里的追逐戏,影像交代是多么清晰,多么细致,多么险象环生⋯⋯而今天的这部电影,无论在节奏上、构图上还是配乐上,都有粗糙或稚嫩之嫌。当然,客观地说,《侏罗纪世界》也有《侏罗纪公园》不及的好处。倚仗今天的电影科技,导演终于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恐龙主题公园”里的具体场景,一偿当年斯皮尔伯格未了的心愿。在笔者看来,本片最精彩的部分,正是在于对“主题公园”的刻画:孩子们与食草恐龙幼崽愉快地玩耍、沧龙跃出水面吞食大白鲨、游客排队等候登上能360度观赏恐龙的玻璃球体车⋯⋯通过高科技影像技术与现实场景的无缝对接,电影塑造起了一个令人惊艳的虚拟世界,甚至让笔者想起了鲍德里亚由“仿像和模拟”理论出发、对于“主题公园”的著名论述——“那是一个自我指涉符号的自足世界。⋯⋯它展现想象物,是超现实层面和仿拟层面的产物。问题不再是现实(意识形态)的虚假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