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透析:《考试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应注意两点:一是“理解”,即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和辨别;二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这表明考查着眼于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题型设置:•翻译题;•文意理解题。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尊崇)谷务本之道(风尚)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ā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3分)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全国高考第16题)1、其李将军之谓也?此题考查了“其……之谓也”这一文言固定句式,应译为“大概说的是……吧”例:2006年湖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奚足以语文事?•(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例:2007年湖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衣文之媵yìng七十人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人”,数量词作定语后置例:2010年湖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寄身在边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人的臣子罢了.•副词“特”辅助判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重点是宾语前置)、省略句及固定句式五种。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亚父者,范增也。2、沛公军霸上。3、沛公安在?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省略句被动句•学生阅读“记忆平台”P115“知识网络”:二、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①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翻译下面句子: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吾属今为之虏矣。注意下面句子: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重为乡党所笑。wéi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信而见疑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翻译下面句子: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①戍卒叫,函谷举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城陷而虏4、用介词“被”表被动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翻译下列句子: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温馨提示]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1、()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A、同舍生皆被绮绣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忠而被谤D、受制于人AA3、()A、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4、翻译下面的句子。(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