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综述探究类题目是一束开在高考园地中的绚丽的花朵,又像一颗引人瞩目的新星闪耀在阅读的星空。出现伊始,就以它新颖的形式,独具的内蕴,独特的考查视角,以及开放式的答题要求,深受命题者以及广大师生的青睐。探究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实行新课标的省份越来越多,探究类试题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复习重点1.了解探究与探究题的概念。了解探究与探究题的内涵,为学习本专题打下基础。2.掌握探究能力的具体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大纲》中对探究能力有明确的界定,对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复习难点解答探究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观点明确,联系文本,掌握一定的文论知识,是解答探究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复习思路复习本讲应充分利用好[学之窗],广泛积累知识;灵活运用[典例精析],感悟方法;充分利用[备考锦囊],总结规律;充分利用习题,拓展能力。一、探究与探究题探究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二、文学类文本探究能力的具体内容考点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不同的角度”指从广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从多侧面思考,明白其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层面”指从深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意思说清楚,说透彻。这里的角度是针对具体文本而言的,有的要求从内容角度,有的从手法角度,也有从二者结合角度进行探究的。(1)从语句内涵角度探究。(2)从文章表现手法角度探究。(3)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来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考点二: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学类作品的“这一个”,见出“那一类”、“那一批”,从而揭示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讨人文精神,往往是由小见大,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常见的切入角度有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考点三: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2009年新课标考试说明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已经有体现,应引起注意。考点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要以“书”为本,以“读”为主,突出“自”。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三、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生作答。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确说,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考查点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有着具体的承载内容。1.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它们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倡导忠、孝、诚、信、礼、义、廉、仁等美德。3.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富有凝聚力,热爱自然,追求光明,热爱和平,中庸稳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