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歌的修辞方法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分析:首句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第二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题:“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1、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参考答案: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得具体高妙;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她意味着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问题: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注:凤吹,笙的别称。因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声音清亮,宛如凤鸣,故得名。传说中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首句就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2、通感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分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3、对比[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该曲先列举三事:霸王别姬、吴蜀破曹、班超从戎。异时异地,不相类属。但接下来的两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的老百姓,就揭示了前三事的共同点: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史籍,所谓“班超苏武满青史”。但遍翻二十四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这样一来,作者就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对比在这个基础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分析:采用4、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分析: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解释下列诗句的大意,体会其结构特点。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理解: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5、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运用6、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借代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可使语言简练,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