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听读课文听读课文1、朗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疏通文意。2、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解释下列词语:期舍去委信引不非人哉约定不再等候离开舍弃信用拉通“否”骂人的话,不是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乃去。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下,自个儿走了。”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大门。整体把握课文可分为三层,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第一层:友人太丘。第二层:友人元方。第三层:友人元方。不至舍去便怒对答惭,下车引之入门不顾1、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思考探究思考探究友友友友友友陈太丘陈太丘元方元方家君家君思考探究思考探究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指友人,家君指陈太丘,尊君指对元方父亲陈太丘的尊称。思考探究思考探究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可以看出友人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当得知陈太丘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间(失约)不守信,迟到后不知反省反而骂人,不礼貌。思考探究思考探究4、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貌识义的品质。两种看法:一是并非失礼,原因是元方年仅7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对于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绝于千里之外。二是确有失礼之处,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的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就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5、“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思考探究思考探究6、对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的做法,你认同吗?谈谈你的看法。拓展延伸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这则故事给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