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广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深睿的智慧……而要真正了解他,就必须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内核——“仁”。1.注字音举皋陶..Gāoyáo能近取譬.pì弘.毅hóng2.识通假(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2)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背景助读知识梳理3.释词义(1)天下归.仁焉称许,赞许(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迅速、敏捷,引申为聪明、机智(3)使民如承.大祭承当(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惠(5)尧舜其犹病.诸担忧、忧虑(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背景助读知识梳理4.解多义(1)归ەۖۖ۔ۖۖ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称许,赞许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送回,归还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归依,归附(2)事ەۖۖ۔ۖۖۓ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从事、实行今日之事何如事情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事故,变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服侍背景助读知识梳理(3)举ەۖۖۖ۔ۖۖۖۓ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推荐,选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起,抬起举类迩而见义远提出,举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克,占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都背景助读知识梳理5.辨活用(1)举直.①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③①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②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人。③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正直(2)不仁者远.矣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达(4)不可以长处乐.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乐的生活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6.析成语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欲,希望。施,施加。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履行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杀身成仁: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7.明句式(1)富哉言乎主谓倒装句(2)何谓也宾语前置句(3)何如?可谓仁乎宾语前置句(4)舜有天下,选于众介宾短语后置句(5)不仁者远矣被动句8.积名句(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013年浙江卷)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点评: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点评:孔子的“仁”,包含着“忠、孝、信、恕、敏、勇”等一切道德观念。关于恕道,《论语》中多有阐述,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人我统一的德行,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未必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它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对于人的良好道德修养的建立,对于一个和谐融洽社会的建立,无疑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有仁义的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点评:在孔子看来,追求仁德之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所以一切的“士”,一切的“人”都应该自觉地去实现“仁”,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