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辞气远鄙倍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1)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3),斯近信矣;出辞气(4),斯远鄙倍(5)矣。笾豆之事,则有司(6)存。”「注释」(1)问:探望、探视。(2)暴慢:粗暴、放肆。(3)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4)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5)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6)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评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读解】•钱穆《论语新解》•容貌颜色辞气,喜怒哀乐之所由表达。鄙之与雅,倍之与顺,正之与邪,信之与伪,暴之与和,慢之与庄,即中节、不中节之分。后人皆喜读《孟子》、《中庸》,若其言之阔大而高深。然曾子此章,有据有守,工夫平实,病危临革而犹云云,可见其平日修养之诚且固。言修身者,于此不当忽。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读解】•钱穆《论语新解》•本章有两义:一是君子之贵于言,言贵而后道重。轻言,则道亦随之而轻矣。又一说:君子贵识人,不识人,则将失言,然亦有恐于失言而遂至失人者。人才难遇,当面失之,岂不可惜。•【读解】言与不言的利和弊•“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是啊,谈何容易。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有道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16-6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3)谓之躁(4),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5),未见颜色而言(6)谓之瞽(7)。”•「注释」钱穆《论语新解》(1)君子:有德位者之通称。(2)三愆:愆,音qiān,过失义。(3)言未及之而言:如问他人而己对也。(4)躁:轻躁,不安静。此字或本作傲,谓以己知傲人所不知。(5)隐:有所隐匿,不尽情实。(6)未见颜色而言:谓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7)瞽:音gǔ,无目者。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读解】钱穆《论语新解》本章三愆,皆因侍于君子而始见。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若竟日与不如己者为伍,敬意不生,有愆亦不自知。故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读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也都是适用的。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德,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11-14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