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登高第1课时目标定位1.了解近体诗的特点。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语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的艺术风格。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4.背诵全诗。基础精练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渚.清()②萧萧.()③霜鬓.()④潦.倒()zhǔxiāobìnliáo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啸()肃()潇()萧()箫()②潦()撩()瞭()缭()燎()③鬓()鬟()呼啸严肃潇洒萧萧笙箫潦倒撩拨瞭望缭乱星火燎原鬓发丫鬟3.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声音凄清。渚:水中小洲。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指离开家乡,长期寄居别处。指年暮垂老。艰难:困难,文中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苦恨:极恨,非常悔恨。苦:副词,甚、极。恨:悔恨。颓废、失意,文中指杜甫疾病缠身,生活困顿,志不得伸。4.词语辨析①萧萧潇潇②作客做客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萧萧”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二是形容(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白发萧萧”。“潇潇”形容刮风下雨,如“风雨潇潇”;或者形容小雨,如“潇潇微雨”。二者都与在别处有关,但所指有所不同。“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我到外公家去做客”。文本互动一、初步感知1.概述这首七言律诗的思想内容。答案首联写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颔联写诗人远望群山,无边无际的树丛,落叶飘零,萧萧落下,一派肃杀景象;俯视长江,奔流不息,滚滚而来。颈联写诗人由萧萧落木联想到自身,多少年来流落漂泊,奔波“万里”,“作客”他乡,如今年过半百,已到暮年。身体多病,且独自登高。尾联,诗人回顾一生,艰难困恨,潦倒备尝,国难家愁,不离己怀,因而白发日多,加之因病戒酒,悲愁更难排遣。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自然溢出。2.《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怀的?答案“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律第一。二、深层探究3.诗的前四句写景,写了哪些景?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怎样传达了诗人的感情?答案①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②特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他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