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卷(三)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白露未晞。(《诗经·蒹葭》)(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雍也》)(3)萧关逢候骑,。(王维《使至塞上》)(4),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散入珠帘湿罗幕,。(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7)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8)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9),,是离愁。(李煜《相见欢》)(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恒亡”的原因是:,。综合测试卷(三)一、积累与运用(20分)答案(1)蒹葭萋萋(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都护在燕然(4)杨花落尽子规啼(5)浅草才能没马蹄(6)狐裘不暖锦衾薄(7)何日遣冯唐(8)断肠人在天涯(9)剪不断理还乱(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时,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夫妻或好朋友之间也可称“卿”。B.凡在科举考试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称为“连中三元”。C.老舍,原名舒庆春,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D.海伦·凯勒,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呼啸山庄》等。答案D海伦·凯勒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春节文化在世界jìnɡ①(A.竟B.竞)相绽放,为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生活烟火与文化甲(A.意趣B.兴趣)。穿一身红衣,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逛一场庙会,感受中国春节热闹的氛②(A.fēnB.fèn)围。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世界对中国充满兴趣,对中华文化更加认同,这其中既有文明交往的需求,也不乏经济的联系、市场的乙(A.驱赶B.驱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1)根据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2分)①②(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人横线,只填序号。(2分)甲乙(3)文中画横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原句: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修改句:答案(1)BA(2)AB(3)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的风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1)“竟”与“竞”容易混淆,前者是终了、居然的意思;后者是比赛、互相争胜的意思。“竞相开放”是形容植物的花开放的过程,一朵朵、一簇簇的样子,抢着绽放自己的姿彩。“氛”这个字的读音是fēn。(2)意趣:意味和兴趣。这里应取“意味”的含义,所以甲处应该选“意趣”。驱赶:驾驭;驱逐。驱动:驱使,推动。根据文意,乙处应该选“驱动”。(3)成分残缺。“带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加上“的风景”等。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4—5题。(5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诗人在春天里望见的国都破败、城内草木深深的景象。B.颔联抒发诗人在感时恨别的愁苦心境之下见到景色所生的特殊感受。C.颈联写出战乱时期渴盼家书的焦急心理,表达对家人无比牵挂之情。D.尾联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而致白发掉光、难以戴簪的爱国诗人形象。答案D尾联的意思是诗人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故选项中“白发掉光、难以戴簪”说法不恰当,且此处主要是将忧虑的心情化抽象为形象,重在表达诗人心忧国家、思念家人的情感。5.这首诗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直接描写春景,国都破败与草木茂盛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间接描写,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泰山的秀美和高大。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直接描写春景,国都破败与草木茂盛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间接描写,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泰山的秀美和高大。解析“国破”和“城春”同时存在,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