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中文系20040211班教学思路•作者简介•朗读品味•诗歌分析:整体把握内容详解艺术特点分析总结•结束语作者简介–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描述爱情的诗篇。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爱情的深情表达.朗读品味•朗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我愿意是急流,是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次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这写出了为使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这里写出了为使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飘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在这一节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这里写诗人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漂泊。1.采用博喻及意象对比手法2.多样的解读(1)爱情诗(2)政治抒情诗诗中用“我愿意”和“只要”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一组意象足以表达出“我”对爱情的态度,但诗人选择了“急流、荒林、废墟、草屋、花朵”等丰富多彩的意象。上至天空,下至河流山谷,意境开阔,画面舒展,不仅表达了诗人开朗奔放的胸怀,也将诗人爱情的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两组意象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又使得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结束语–每一份美丽的背后都有万分苦涩,爱情也是如此,但只要有爱,再苦再难也可以换回欣慰的容颜和幸福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