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查学生对本课的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2.掌握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习苏武为维护国家尊严,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始终不肯屈节的民族正气。知识回顾•1、通假字•2、特殊句式•3、人物关系梳理•4、苏武出使匈奴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对情节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5、张胜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特点?通假字1、畔主背亲2、与旃毛并咽之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5、信义安所见乎6、请毕今日之驩7、因泣下衿霑8、与武决去特殊句式•1、少以父任2、见犯乃死3、匈奴使留在汉者•4、何以汝为见5、信义安所见乎6、子卿尚复谁为乎•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8、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9、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10、后随浞野侯没胡中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军力日强,不断南侵。文景之时,汉朝多用和亲政策消弭边患。武帝时,汉朝国力渐强,前后与匈奴六十余战。在有了几次胜战后,汉用恩威兼施之策对付匈奴。恰逢匈奴单于示好,公元前100年,汉朝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人物关系梳理•缑王(匈奴人——降汉——没胡中)↘(死)•虞常(汉人——降匈奴)→谋劫单(生得—斩)•卫律(汉人——降匈奴——匈奴亲信)于母阏•↓氏归汉•跟随卫律被迫投降的↗•苏武(汉使者)•张胜(副使)(许—恐—降)•常惠(假吏)社会环境、人物刻画•问:什么叫社会环境?苏武出使匈奴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对情节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问:张胜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前140-前6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苏武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苏武传故事梳理白发归汉拔剑自刎卫律逼降,坚贞不屈囚困地窖北海牧羊,贫贱不移李陵劝降,大义凛然情节一:召武受辞•人物:卫律、苏武、常惠•道具:剑•地点:汉使帐下•卫律受单于之命审讯苏武•卫律小人得志,趾高气昂的准备审讯苏武。•苏武还没等卫律开口,就对常惠说:屈自己节操,辱国家使命,即使活着,拿什么脸面再回汉朝呢!”拔出佩剑,向颈欲挥。•常惠:“将军!”•卫律大吃一惊,慌忙抢过苏武佩剑。可颈上已着剑锋。•苏武倒在地上,浑身是血,脖子已受了重伤。•卫律紧抱苏武大喊:“来人!快请内医来!”情节二:会论虞常•人物:卫律、苏武、虞常、张胜•道具:剑•地点:审讯罪人的公堂之上。虞常、张胜•单于派人通知苏武要审讯虞常、张胜,苏武旁听。•卫律:投降后成了单于的亲信,希冀献功,无家国观念,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一副小人得志的狂傲自满的样子。•苏武:对卫律鄙夷、唾弃,不屑一顾。态度始终刚强,目光始终坚毅。•卫律:剑斩虞常•卫律曰:汉朝的使者张胜谋杀单于近臣,本应当判处死刑。单于仁德,只要投降,就可以赦免。•卫律举剑做要杀张胜的动作。•张胜:我……我投降。•卫律又故作愤怒的说:副使有罪,其他的人一同治罪。•苏武始终没有正眼看卫律,昂着头说:一非同谋,二非亲属,说什么一同治罪?•卫律:举起剑来做要杀苏武的动作。•苏武:岿然不动•(卫律态度软下来。以沾沾自喜的神态诉说自己投降后的富贵生活。)•卫律奸笑着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投降匈奴。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封我为王。如今我拥有手下数万,牛羊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的。白白的将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看一下卫律,投以鄙夷的一瞥。仍不为所动。•卫律见苏武不为所动,面目又变得凶恶起来,对苏武说: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哪有那么容易啊?•苏武听到“兄弟”一词,对卫律这种卖国求荣、唯利是图的小人忍无可忍。愤怒的骂道:你本是汉朝臣子,不顾恩义,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奴隶,我要见你干什么?单于信任你,让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