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题精解】题干中“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就明确回答内容应该是第3节内容在全文结构中跟前后文中的人与事的关系。要想准确答题,就必须清楚梳理文本的结构脉络:第3节孟教授和学生对话的内容是关于做志愿者的两个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第1节中“这是你的战争”和第2节中的征调动员大会和急需译员的情节,不难推断出征调动员大会的具体内容,这是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人物是学生,要注意不同段落叙述的不同学生的身份:第4节是工学院学生,尽管只是三年级,却仍然关注时事,表现出他们的爱国热忱;第5节中的中文系蒋学生虽然是四年级,却把个人创作计划拿出来做借口,目的只是为了不被征调;第6节中三年级生物系学生澹台玮主动要求被征调。第3节借孟教授之口说出来的征调条件很明显是为下文叙述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表现作铺垫。【参考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2.【试题精解】第二道题虽然考查的是人物的情感活动,但是答题仍然要关注局部的结构脉络才能答得完整。以“手帕”为线索贯穿的整个细节其实有三个动作细节:孟老师一“递”,学生“接”了再“递”给另一个,最后“还”回来。第一步是孟老师看到一群三年级学生的爱国热情,内心本就有所触动。接着发现雪水沿着三年级学生的鬓角流下来,能见出这群学生来得急切,更能见出他们的爱国激情,本来内心就准备说几句“嘉奖的话”,因此这个递手帕不难看出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一种赞赏、一种肯定。第二步是学生之间的关心,不光是自己擦水,能想到身边的同学,这更是一种默契。第三步中手帕被还回来,表明师生之间的一种礼仪和修养,结合情节的背景不难理解这一切都是基于国难当头大家内心共通的爱国激情。【参考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3.【试题精解】题干明确提示两个考查要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关键在于人物对话情境的分析和鉴赏,这篇小说线索清晰,矛盾集中,注意到征调的条件和不同学生身份之间的关系,很容易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关键是要注意两组学生形象的对比。对话情境是由对话双方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要细细揣摩人物语言的细致。孟弗之与蒋姓学生的对话场景中,开始老师态度是“温和”,听到学生的借口明白对方试图逃避征调后,就变成“冷冷”的态度,而且表明“无一例外”的立场。蒋姓学生在老师没有答应自己请求之后出言相激,教授也果然有了怒气,造成一种剑拔弩张的尖锐对立状态,情节富于张力,最后老师还是调整自己的心情变得“平静”,一场对话无异于一场跌宕起伏的短幕剧。而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很富于禅机,彼此都没有把话说清楚,但彼此又都对对方的心思了如指掌,因此对话很含蓄,却又很自然而富有诗意。【参考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4.【试题精解】题干中的“探究”要求和“深刻寓意”的提示,都表明对自然景物不能停留在景物本身的自然特征上,而应该从文化等角度考虑它们的含义。小说提到的景物有两种:雪和腊梅。故事发生地点在昆明,昆明很少下雪,说明气候恶劣,后面“雪越下越大”和战争需要抽调在校的大学生去参加,不难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梅本来就是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之一,象征人物的高洁品质。在文中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雪白的腊梅林”,第二次是“雪已消了大半”,第三次则是澹台玮的背影消失在腊梅林中,人梅融为一体。【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