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了解庄子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逍遥游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快速浏览课文。一共有三处。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笑的对象又分别是谁呢?•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蜩和学鸠还有斥鴳为什么要笑大鹏呢?而宋荣子为何又要笑那些当官的人呢?BACK提示:首先找找看原文?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我决起而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SO蜩与学鸠认为大鹏要高飞做太多的准备,不够逍遥。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反对。•看作者的比喻?•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原文回答)依靠风力才能飞翔小知不及大知返回我们还是在原文中来找找线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在斥鴳眼里,翱翔于蓬蒿之间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同样逍遥,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对于斥鴳,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反对•从那句话可以看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说叫什么?•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返回提示:我们继续找原文吧?•“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觉得他们“自我感觉太良好”对于宋荣子,庄子又怎么看?•否定•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在文章中还提及了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等,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庄子“笑”万物!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庄子的逍遥观——三“无”•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庄子“逍遥观”的消极或者积极的问题。•从庄子的褒贬来看吧。•如果说庄子的“逍遥观”就是无为,就是顺应自然,那么为何作者对鲲鹏做了大量浪漫奇丽的描写,而对于蜩与学鸠,对于斥鴳,都是毫无保留的否定?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由此可以想象鲲是多么巨大的鱼啊!汪洋大海在他眼中,恐怕也只是像游泳池一般吧!尔雅解释:「鲲,鱼子也。」小鱼能长到几千里长,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鲲并不以此自满,他「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不管长到如何巨大,仍只能游在海中,是平面的动物,过的仍是有涯、有畔、有限的北冥生活。直到他化而为鹏,才能脱离海的范围,上下四方,任其游走。由小而大,只是生命的成长;由大而化,是境界的提升。鲲虽大,但不以此自满,他化为鹏,向另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南冥」飞去。人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