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杏花春雨春雨江南江南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愁,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2、品味散文的华美语言,学习文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的汉魂唐魄”;““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诗人曾自言:“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梁实秋曾言:“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看课题:请找出题中的三个关键词--听--冷--雨【怎样的雨?为什么冷?怎么样听?】【雨】初读文本——感受冷雨之美惊蛰料峭淋漓淅沥长巷裾边孺慕仓颉滂沱薄荷青霭氤氲万籁岑静铿锵潺潺瓦槽晌午苔藓羯鼓惊悸忐忑寒濑水獭翩跹擎天巨椰啾啾舐迢峭楞楞湿黏黏雹肘惊蛰(zhé)料峭(qiào)淋漓(línlí)淅沥(xīlì)长巷(xiàng)裾边(jū)孺慕(rú)仓颉(jié)滂沱(pāngtuó)雹(báo)薄荷(hè)青霭(ǎi)肘(zhǒu)氤氲(yīnyūn)万籁(lài)岑静(cén)峭楞楞(léng)迢(tiáo)铿锵(kēngqiāng)潺潺(chán)瓦槽(cáo)晌午(shǎng)湿黏黏(nián)苔藓(táixiǎn)羯鼓(jié)惊悸(jì)忐忑(tǎntè)寒濑(lài)水獭(tǎ)舐(shì)翩跹(piānxiān)擎天(qíng)巨椰(yē)啾啾(jiū)思考:1、课题若给补全,应是在()听()的冷雨。2、课文哪几节写听雨?作者从大陆之雨中听出了怎样的特点?【5-10】凄美、清脆、温柔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自由有感情地诵读,然后交流。(可从语言、情感等方面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台湾大陆4、【5-10】不全是大陆听雨,9、10两节是写台湾日式瓦屋中听雨,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在台湾听雨的感觉与在大陆听雨的感觉一样很好、平分秋色吗?【明确】台湾日式瓦屋中听雨依然让作者想念不已的是大陆听雨。5、这篇文章全部是写听雨吗?还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雨?【明确】嗅、看6、作者从雨中嗅出了什么?看出了什么?【明确】古中国的气息(或乡土气息)宋画的韵味【归纳总结】听听那冷雨听---回忆的音乐台湾嗅---古中国的音乐大陆看---宋画的韵味想想那大陆【冷】走进文本——探究冷雨之魂思考:1、为何称“冷雨”,能否把“冷”换成“寒”或“苦”?【明确】“寒”更冷,而本文是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不是冬雨。“苦”太直白。“冷雨”--既有春寒料峭之感,也写出了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句:“寒塘度鹤影,冷雨葬诗魂”中的“冷”,也是客观情境与主观心情的融合。2、品读文中作者抒写对大陆的深挚情感的句子【总结】我们通过文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不仅是对大陆这方土地的热爱,“汉字、宋画、诗词、古老的音乐”这些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眷恋】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下,在这丝丝雨线、滴滴雨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多年深埋于内心的那份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深厚绵长的中华文脉【走近作者】余光中说:“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