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圣人幻想家先知和传教士 知识管理的领导风格与智慧(职场经验)近年来,知识及其积累,作为组织存在、竞争和成功的关键因素,逐渐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新热点。一般而言,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智慧和认知能力被认为是个人成功和社会进展的关键因素。新热点是否与旧观念有所关联呢?假如有,那么关于如何管理知识以及达到何种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必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中国古籍《道德经》有云:“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骇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夫唯不争,故无尤。”在当今这种你争我夺、只重结果且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这种言论很难赢得人们的支持。但它却证明了知识的重要性,或者说证明了一个有效的领导所需要的大智慧。有史以来,关于领导的论述总是离不开讨论智慧和他们的被树为典范的明智之举。至少有数的领导者是如此。一个蹩脚的领导者也许很狡猾,但绝对不能算聪慧,正如尼采所言:“只有当我们无法再从自身的能力猎取力量时,我们才从他们那里寻求这种动力。”那么什么知识才能给予人智慧呢?良好的推断力、领悟力、同情心和端正的品行是一个人充满智慧的本质体现。这种智慧又源于何处呢?是来自外部还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从内部产生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最近在战略管理领域的一次讨论。这次讨论是关于公司转型的问题(Chakravarthy&Doz,1992)。许多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公司转型的顺利完成,都要求个体必须在被称做再造的过程中(Gouilart&Kelly,1995)转变组织观念和态度(Kilmann&Covin,1988;CoulsonThomas,1992)。再造过程的核心是再学习。而再学习的核心则是知识创新(Kogut&Zander,1992)。因此,企业转型的关键就是整个组织知识基础的转化。而智慧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并且永恒不变的知识形式。这便是本章的主题。我们将看到领导者是如何猎取并进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又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我们将利用宗教领域的一些角色模式,来阐明领导的不同风格。有选择地借用宗教语言,有助于我们阐明知识是怎样以别具个性特色的方式概念化的。而在战略领域,根据实证本体论,组织的知识被看做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可交换商品和资源。知识被看做是内容而非过程、被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做是非人格化、非政治和非社会的东西。而宗教的观点就以更加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