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五篇]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政策相对宽松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引导资源配臵、调节经济运行、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期,笔者就凤凰金融机构支持凤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掌握了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状况,分析了金融支持凤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作了有益思考。一、我县金融组织体系状况一是县域金融顺应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县金融部门根据国家货币政策要求,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经济特色,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扩大贷款投放,确保了货币政策与县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同时,县域经济稳定发展又夯实了金融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了经济、金融互动“双赢”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87亿元,比2002年增加14.23亿元,增长264.7%。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88亿元,比2002年增加8.55亿元,增长75.6%。二是县域金融机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县金融机构按上级要求进行了适当的战略改革调整,其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加速发展,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也迅速向基层乡镇延伸扩张。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地方性金融机构为辅的金融格局逐步变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邮政银行非理性扩张,农村信用社“一社支三农”的金融格局。据统计,12002年以来,我县共撤销农村金融网点32个。目前,我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个,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分支机构高达23个、邮政银行储蓄网点11个。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被重新分配。随着国有商业银第1页共4页行营销战略转向和机构网点收缩,其市场占有率逐年减少,同时邮政银行储蓄业务迅速拓展,存款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在贷款市场和结算业务方面,农村信用社地位逐渐上升,市场份额逐年增强。2002年以来,凤凰邮政储蓄存款增量为10400万元,到20XX年达32897万元,增加了22457万元。与此同时,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连年增长,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量,成为金融机构对我县的信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二、金融机构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一是提供融资平台。当前,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网点及保险业务填补了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因缩小而无法融资的空缺,使金融机构成为城镇的融资平台。今年上半年,仅县邮政银行便吸存农村资金3.3亿元。二是提供信贷保障。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在不断收缩,但对于相对贫困的凤凰,金融机构仍是凤凰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的唯一渠道,6个金融机构也相应的开展了信贷业务。如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支农贷款业务,建行提供了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农行提供了工业贷款项目。20XX年1-6月,全县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8.85亿,比2008年全年高0.78亿元,增长幅度在10%以上。三是提供资金总量保障。尽管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繁杂、过程漫长,但只要在手续齐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各大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数额均是足额发放,在存贷差日益拉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相对存款余额更多,能提供的资金保障也更有保障。三、金融机构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县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存在吸收存款功能强化、发放贷款功能弱化的现象。融资难成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金融服务主体缺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第2页共4页县级分支机构不断收缩,我县6家商业银行不断缩减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个数,退出农村市场,乡镇网点为零。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仅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其服务能力和范围有限。尤其是邮政储蓄扮演“抽水机”角色,将大量农村资金抽出转化为城市工商业资金。目前仅有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服务,形成了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