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示XX县区建设的思考“切实解决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城乡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试图找到破解二元结构、三农难题的“钥匙”。一、深化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这个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状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城市化,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简言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二、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和途径用推进城市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势所必然,也是顺势而为之举。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要准确把握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两个主要标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还涵盖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结果的表现形态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实现现代化。因此,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主要途径是减少农民、改造农业和缩小农村。减少农民。关键是解放农民,减少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如果说家庭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第1页共3页的收入问题,那么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和现代化问题。一要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减少农民要求减少传统农民,增加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出去打工后即使再回来的农民,在意识、思维方式上与留在原地的农民已经完全不同。二要减少农民绝对数量。既然没有那么多的要素、没有那么多资源让有能力的农民留在农村,还不如让他离开农村去“闯荡江湖”,去城市工作乃至安家落户。三要加快农民市民化。降低进城门槛,引导产业进城集聚,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变为“离土又离乡”的现代产业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成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文明市民。改造农业。改造农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引入产业融合概念,抓住优势产业,延伸和衍生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特色。加快农业的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打破“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框框。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传统工业的市场化改造经验运用到农业上来,运用“折旧”、“技改”等工业管理理念,创建有效的农业产业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作科学决策,并改造传统农业。缩小农村。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少不了农村这一块。现在我们说穷、说落后,主要是穷在山区,落后在农村。城市化本质上是解决现代化的载体,但是没有落后的农村和贫穷的山区发展起来,那么就无法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解决农村问第2页共3页题的重要手段,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缩小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