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苏轼 研读文本思考 :本文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画出文中反映作者感情的字、词、句 ) 研读文本思考 :本文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画出文中反映作者感情的字、词、句 ) 于是饮酒乐甚 , 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 , 正襟危坐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客喜而笑 , 洗盏更酌 . 1 感情变化乐-悲-乐 • 请根据第一段文字 , 展开自己的想象 , 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这幅秋江月夜图 . •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面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不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 乐 )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之须臾,渺如沧海一 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悲 )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乐 )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 暂,自然可悲; 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景、情、理融于一体 2 复杂而矛盾之处 客之悲伤苏子劝慰自身两种思想的冲突斗争—— 仕途波折,不能建功立 业的深沉苦闷(儒)—— 努力寻求解脱,超然物外的襟怀旷达 (道)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恼,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他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