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一、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 1070 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二、课文串讲:• 第 1 自然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第 2 自然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的假借字。•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duó )义而后动,是而不见悔故也。•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度( duó ):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本段分析:• 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然后抓住对方的论点,树起反驳的标靶;再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要言不烦,理直气壮。第 3 自然段•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