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课件 《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题分析《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作者介绍李商隐画像李商隐( 813-858 ) 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夜雨寄北课文朗读欣赏李商隐君问 / 归期 / 未有期,巴山 / 夜雨 / 涨秋池。何当 / 共剪 / 西窗烛,却话 / 巴山 / 夜雨时。 课文技巧分析夜雨寄北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课文技巧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再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课文翻译 夜雨寄北 ( 七言绝句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课文翻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亲人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亲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本课小结